2024年5月,习针对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强调要“强化重大政策、重点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成都市委市政府坚定落实中央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关精神,坚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优先目标。2024年6月以来,成都市就业局通过与大数据专业化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挖掘用好就业数据资源,聚焦全市产业建圈强链,首批将集成电路等18条重点产业链纳入监测范围,开展多产业、多维度就业数据监测分析,研究产业链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系列专题研究报告。探索将精细化就业监测分析数据纳入经济治理体系,力争为制定优化就业优先政策、辅助经济运行分析和产业建圈强链提供支撑。
就业影响评估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专业性,既要立足于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又要服务于高质量就业,需要分门别类开发评价方法和工具包。研究组聚焦全市正在深入实施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探索建立就业影响评估量化指标体系——“公司发展景气指数”,旨在研究评估产业链企业未来的发展差异的基础,揭示重点产业链发展状态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制定和调整就业政策、支持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
(一)数据来源,主要基于政府、行业、主流招聘机构,时间维度横跨2021年-2025年本报告涉及数据类型最重要的包含政府部门数据、行业有关数据和招聘机构数据三类。其中,政府部门数据主要来自于:成都市就业局、成都市社保局、成都市经信局等部门;平台数据主要来自于:政府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企业信用公示平台、企业国家高新资格证书公示平台等数据;招聘机构数据主要来自于:BOSS直聘、智联招聘、猎聘、58 同城、英才、前程网、51job、拉勾网等8个主流招聘平台。为确保研究的连续性以及趋势变化分析的可靠性、可比性,提数范围既包括2021年-2024年的近四年产业数据和就业数据,也包括2025年1-4月的招聘数据,既反映近四年的经济发展指标,也体现2025年的主要就业指标。
(二)研究样本,主要集中于成都市2024年公布的重点产业链企业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优先目标,聚焦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探索研究产业链发展与就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受限于产业部门提供的企业名单,本报告主要选定《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中大飞机制造与服务、航空发动机、工业无人机、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与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含车载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 18 条产业链作为研究样本。出于研究的严谨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确定本次样本公司数为为8988家。
(三)分析方法,综合运用指数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科学测算构建专门指标体系创新构建“公司发展景气指数”,利用指数分析法研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就业带动效应。该指数设置4个一级指数和20个二级指标,根据每个指标对整体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主观赋权综合后形成总指数。“公司发展景气指数”=产业引领指数+产业创新指数+产业扩张指数-产业风险指数。
产业引领指数:用于衡量产业经济稳步的增长、企业能级提升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该指数由就业弹性系数和各层级新增公司数构成,就业弹性系数直接体现产业经济稳步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而上市企业通常具备较大的规模和行业引领能力,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增长,形成整体就业拉动效应;瞪羚企业作为成长速度快、具有较强市场潜力中小企业,快速扩张则需要大量人才直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国家高新企业和设立了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在研发技术上具有一马当先的优势,能够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直接创造高技能研发岗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生态的发展,则间接带动就业增长。
产业创新指数:用于衡量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推动作用。该指数由数字职业岗位数、PCT国际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公布量、行业标准发布量、软件著作权申请数加权计算而成。企业在各个创新要素的投入增加,一同推动高技能人才需求,尤其是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等数字职业,提升整体就业质量。同时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新岗位,促进了就业结构的优化,支撑产业升级。
产业扩张指数:用于衡量企业增加产能、开辟新市场对就业的直接带动作用。该指数由增员明显公司数、招聘岗位发布数量、开设分支机构公司数、企业成功融资次数、企业成功中标数量、企业商标申请量加权计算而成。这一些要素直接反映产业在规模扩展、市场拓展和业务增长方面的活跃程度。企业扩展业务、增设岗位、开设分支机构等活动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功融资和中标的企业有更强的资金和发展动力,提供更稳定和优质的就业岗位。
产业风险指数:用于衡量产业风险对于就业增长的抑制作用。由减员明显公司数、高风险公司数和注销分支机构企业数量加权计算。该指数用于衡量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就业人数有负面影响。减员明显和高风险企业的数量增加往往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上面临困难,可能会引起裁员或减少招聘;注销分支机构的公司数增加则直接反映了部分岗位的流失。
(四)指数评估,运用相关性分析法,科学评估“公司发展景气指数”带动就业影响程度,通过统计分析产业生态圈、重点产业链、不一样的区域就业增长和景气指数的频数分布,挖掘集中趋势规律;通过皮尔逊相关系计算就业增长幅度与“公司发展景气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评估“公司发展景气指数”的就业带动力;考虑多个变量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指数对就业增长的综合影响,完成产业圈链发展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评估。
(一)2024年“公司发展景气指数”达到近四年最高值,产业引领、产业创新、产业扩张稳步发展趋势明显,重点产业链企业就业增长稳定,吸纳就业能力强
依据重点产业链“公司发展景气指数”评估体系测算,以2021年为基期并设定总值为90,2024年重点产业链“公司发展景气指数”为118.37,同比去年上升14.16,达到近四年最高值。
同时,2024年12月重点产业链就业人数共206.4万,同比净增3.7万人,就业增长幅度1.80%。大部分企业岗位变动比较小,“增/减员10人以内”占比超过70%。2024年,增员100人以上企业同比增加53家,减员100人以上企业同比增加91家。由此可见,重点产业链企业的就业市场存在一定的用人策略分化和不稳定性,但从整体趋势来看,企业倾向于增加人力资源。
(二)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智能终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就业增长最显著,带动数字职业招聘需求迅速增长
依托“公司发展景气指数”数据分析可得,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的就业增长主要是基于研发技术投入的增加,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就业增长可能更多依靠招投标项目的增加,推动了大量实施与交付岗位的需求,而AI就业增长主要由海外新市场拓展和业绩前景所驱动。
(三)2025年1-4月,重点产业链用人需求量开始上涨持续,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明显地增强,数字职业占比提升,博士招聘迎来新高峰
2024 年重点产业链企业招聘岗位发布数量189118个,同比增长207.7%,而2025年1-4月发布招聘岗位18348个,同比去年增加28.9% ,今年保持用人需求增长趋势。而从数字职业招聘数据看,2021年-2025年4月重点产业链数字职业招聘占比呈现稳步提升的状态,2025 年数字职业招聘比例为24.3%,同比2021年上升1.9%,可见高质量岗位供给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另外,2021年本科及以上岗位需求占比38.4%,2025年4月已提升至50.47%。其中,招聘博士岗位需求人数由2021年的148人提升至2024年的605人,较2023年同比增长334.4%,而2025年1-4月同比增长240%,再迎新增长。在药物研发、AI算法研究、材料研发岗位需求尤为旺盛。
(四)2025年1-4月,重点产业链人力资源需求总体呈现出稳中有增、结构优化、热点集中等特征,多个前沿产业链涌现出一批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新职业、新岗位,成为带动就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人工智能产业链:机器视觉工程师需求招聘岗位166个,同比增长127.4%,AI产品经理需求岗位32个,同比增长166.7%。
低空经济产业链:无人机飞手招聘岗位数同比增长30.6%,无人机飞手需求65个,无人机教员需求41个,数量虽少但增速均在250%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链:材料研究工程师需求230个,同比增长93.3%,而有机合成研究员需求量开始上涨43倍,药物药理研究员需求量开始上涨39倍。
集成电路产业链:芯片设计工程师需求同比增加190.6%,嵌入式软件工程师需求同比增长146.3%。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链:大数据开发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可靠性测试岗位分别增长12.2%、74.3%和210%;现代物流产业链,物流工程师技术人员需求132名,同比增长57.1%。
银发经济产业链:银发经济迅速兴起,带动养老和康养领域就业岗位迅速增加,陪诊师和养老社区运营需求同比增长259.1%、53.6%。
(一)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就业数据监测。持续强化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对美外贸企业用工情况监测、关联领域用工情况监测,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围绕外贸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口岸物流办、商务局等部门掌握物流、仓储、港口等关联行业的就业波动,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二)进一步强化圈链融合发展新增岗位。深挖先进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就业潜力,围绕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六大工程”“十大消费场景”等重点工作,推动消费新热点转化为就业新渠道,放大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贡献就业增量。
(三)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稳定就业规模。及时足额兑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社保补贴、岗位补贴、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惠企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不裁员少裁员;进一步拓宽城乡基层就业空间,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规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发挥好兜底安置作用。
(四)进一步支持创业带动延伸就业链条。按照“奋进中的创新之城”城市定位,加快开发特色创业培训项目,帮助创业者建立正确认知、降低试错成本;用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分层分类提供场地、资金、资源链接等服务,推动打造敢创、能创、善创的创新创业生态。